为了更好的浏览效果,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查看。

知道了

厨余垃圾变身色彩魔术?燕之屋《了不起的匠人4》带你揭秘

2019-05-19
      赤橙黄绿,五色绚烂,我们目光所及的缤纷世界,由色彩组成。
 
      也正是这份世间的斑斓,构建起了人们对于色彩的最初认知。
 
      草木之绿,花卉之红……为将这份斑斓收入囊中,为己所用,植物染料应运而生。远在周朝的历史记载中,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“染草之官”,又称染人。使用天然的植物、矿产等染料给纺织品上色,比如荀子《劝学》的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描述的就是天然色彩的提取和应用。
 
       如今科技发展,虽然化学染料对色彩的把控已经游刃有余,但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,天然方式的染色又重新流行起来。
 


天然选材,染出瑰丽色彩

       黄荣华——“寻花问草”,半生为色而痴

       说起植物染色和天然染色,黄荣华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人。出版《中国植物染技法》等专业书籍的他,曾首创中国第一份植物染色标准色卡,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。他用双手,让从大自然中取得的天然染料,灵动地呈现在产品上。既渗透着古朴的风雅、又体现出时代的浪漫。大自然的慷慨赐予,被黄荣华完美留存。
 


古法染色技艺,黄荣华创制标准色卡

 

       世间万物细枝末节的颜色,都逃不出黄荣华的眼睛。天然手工染色偶然因素很多,即便同一地方同一种植物,采集时间不同,成分也会有变化。提取方法不同,染色过程中水质、水温、时间的差异,以及媒染剂纯度、用量、使用方法不同等,都会造成染色效果差异。为某一种难寻的颜色跑遍中国各地,对他来说是平常事。
 


为特有色彩,寻遍自然万物

 

       在这样的诸多不确定中反复试验,规范工艺流程和原材料,制成标准色卡,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。黄荣华用惊人的毅力和恒心,完成了这件“不可能的任务”。为色痴迷,半生追寻。这是黄荣华对匠心的注解。
 
       同样执着于一份匠心的,还有冠名本季《了不起的匠人》的燕之屋。回首1997年,正值燕之屋董事长黄健初创品牌时期,燕窝原产地燕窝缺乏等级划分,而国内市场产品鱼龙混杂。面对混乱的燕窝行业,燕之屋积极推动行业发展。2011年起,燕之屋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单位配合,牵头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行业标准《燕窝质量等级》,燕窝行业“标准化”时代终于开启。和黄荣华一样,燕之屋秉承赤诚匠心,推动着行业的全新发展。
 
       张骏霖——垃圾变宝,厨余化身艺术
 
       不同于黄荣华一心复刻古代染艺,张骏霖对于天然染色的兴趣萌发,却是偶然的生活体验。读环境系的张骏霖,忧心香港每天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,他决心用自己的创意,为这些别人眼里的废弃物带来新生命。
 
       刚开始创作时的张骏霖,遇到烂菜叶子就两眼放光。像流浪猫一样翻找垃圾箱,或是跟小伙伴跑去附近的菜市场蹲点,菜市场的大叔大婶都认识他了,“喏,这帮大学生每天来这里捡菜叶子,跟疯了一样。”
 


不起眼的废弃食材,是张骏霖的宝贝 

 

     “最开始,失败可以说是家常便饭。厨余染液制作过程繁复,即使是气候和食材的微小区别,也会影响最后的结果。”张骏霖回忆起当初的创作过程,如果出现一点差错,小则染液串色,大则整桶发臭报销,只有重新到外边去“淘垃圾”。

        从洋葱、红菜头、菠菜等食材,到颜色柔和温暖的布料,张骏霖成功了。但他却不满足于此。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喜爱这种手工技艺,愿意将其穿戴上身,才是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关键一步。
 


创办染乐工房,让天然色彩感染更多年轻人

 

       迎合年轻人喜好,紧跟潮流,打造符合审美的衣帽鞋衫,和符合香港城市风采的旗袍,是在精进染色工艺之余,张骏霖的不懈探索。一方面秉承植物染的古法工艺,一方面在时尚领域推陈出新。从传统到新潮,张骏霖用自己的坚持,找到了当中的平衡。
 
       传承和创新,也是燕之屋一直以来为之努力的重大课题。论传承,燕之屋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工艺流程。近800名挑毛女工,遵循古法手工挑毛,以用心专注和精益求精,打造一条有温度的生产线。论创新,创新推出“开碗就能吃”的标准化产品——碗燕,生产过程中恒时恒温,单碗精准炖煮,保证品质如一。GMP制药级工厂力求卫生安全,为了一碗好燕窝,燕之屋也一直在探索着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平衡。


燕之屋:匠心只为一碗好燕窝 

 

       世上万物皆有本色,黄荣华用敏锐的眼睛,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,重现着古籍中的色彩。张骏霖,源于对城市环境的忧心,发掘出废弃食材中的色彩妙用。燕之屋和手艺匠人一起,坚守着源自热爱的质朴匠心,让古老文明,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。